声援昝爱宗与邹巍:良知不应被囚,悼念不是犯罪

作者:杨长兵

2024年7月13日,在刘晓波逝世七周年的这一天,中国多地公民自发举行海祭,悼念这位曾为中国自由民主事业献出生命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。而在这庄严肃穆的时刻,两位良知之士——昝爱宗与邹巍,却因参与海祭,被中国当局粗暴拘捕。

这是一次令人震惊的打压,也是对基本人性的公然侮辱。

昝爱宗,浙江知名媒体人,曾担任《浙江海洋报》记者。他长期坚持新闻自由,反对新闻审查与言论封锁,多次因言获罪,是中国少数公开表达独立思想的良心记者之一。他写下过许多勇敢的文字,记录这个时代的真相,也为无声者发声。

邹巍,上海历史学者,研究中国近现代史,尤其关注那些被扭曲、被抹去的历史。他勇于讲述历史的真实面貌,坚持“记忆是一种反抗”。在当代中国,一个学者坚持不扭曲史实,本身就成为了一种政治不正确。

这两位知识分子,并不属于任何政治组织,也未从事任何暴力活动。他们所做的,仅仅是出于对一个逝者的纪念,对自由精神的缅怀。

然而,在极权政权眼中,悼念刘晓波,就是“颠覆”;举一束花、点一支烛光,就是“犯罪”。

海祭是良知之举,不是“非法集会”

刘晓波代表的是中国人追求和平、非暴力、自由、尊严的希望。悼念他,是所有有良知、有记忆的中国人的权利。海祭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宁静、最哀伤的一种仪式。在一个正常社会中,应当被尊重、被保护;而在中国,它却被视为危险的“政治信号”。

对昝爱宗与邹巍的逮捕,不仅是对个体自由的粗暴践踏,更是对整个中国社会底线的挑战。它在告诉我们:在这个体制下,连悼念都可能是“罪”,连悲伤都要先经过政治审批。

当表达悲伤变成犯罪,沉默就是同谋。
当悼念死者都要冒风险,站出来就成为一种道义。

我们要说,昝爱宗与邹巍不是罪犯,而是这个时代的守护者。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:真相不能被抹去,记忆不能被禁锢,良知不能被扼杀。

我们也要让中共当局知道:你们可以关押一个人,但无法封锁他的信念;你们可以审判肉体,却无法审判真理。

我们的呼声:
• 立即释放昝爱宗!立即释放邹巍!
• 停止对言论自由的打压!
• 尊重每一个中国人悼念逝者、表达情感的基本权利!